老人自认身患绝症,大医院治不好,却在淮北市精卫中心被治愈
现代社会生活压力逐渐增大,人们关注到有越来越多的抑郁症患者出现,网络上随手一搜就能看到有公众人物罹患抑郁症,青少年学生群体因为学业压力大导致抑郁症的报道也不在少数。“虽然老年抑郁和一般的成人抑郁一样,看上去表现为情绪不好。但是对老年人来说,因为年龄和健康情况的原因,对死亡的关注度非常高,所以体现出躯体化的症状会更加明显。”淮北市精神(心理)卫生中心,精神六科(老年科)主任王晓林说。
病情回溯
70岁的王叔叔是在2024年开始变得闷闷不乐的。2023年是他生命中突生变故的一年,老母亲因病离世后,老伴儿也突发疾病去世了。在那之后,他开始感觉到浑身都不舒服,先是失眠、心慌,然后是胸闷,后来是胃部持续的不舒服。没做胃镜检查前,他觉得自己一定是患上了胃癌,但是检查结果一切正常;后来在没做心脏检查前,他又笃定地告诉儿子:“我的心脏必须得要搭桥了。”但是检查过后,任然没有异常。综合科的医生对他说:“您需要考虑到精神科就诊。”
治疗恢复
从综合医院辗转来到淮北市精神(心理)卫生中心 精神六科住院后,经过医疗团队的详细问诊及老年抑郁量表(GDS-15)评估,最终确诊王叔叔为老年抑郁症。在科室医生指导下,患者开始服用小剂量SSRI类抗抑郁药,并配合使用改善睡眠的辅助药物;接受认知行为疗法(CBT),重点调整患者“年老无用”、“一只脚已经踏进棺材”诸如此类的负面认知,并鼓励他多参与科室内的交流互动;争取家庭与社会支持,王主任特意嘱咐王叔叔的子女要增加探望频率,延长探视的时间,多与老人聊聊天,同时鼓励老人道:“等您病好了,我给您介绍个社区老年兴趣团体,您别老在家待着,多去练练书法、唱歌啥的。”在患者住院治疗期间,医护人员也帮助他建立规律的作息,改变生活模式,每日适度散步、阅读,饮食方面也与之前他独居时做了调整。
经过2个月的治疗,王叔叔的情绪明显改善,躯体症状大幅减轻,基本感觉不到困扰自己的“心慌和胃痛”了。在出院后,不仅他的生活情况大变样,还重新与老友建立了联络,并积极参与团体活动,担任社区读书会的领读人。
专家提示
老年抑郁症与普通抑郁症的差异
一、相较于青少年和青壮年所表现出的抑郁症特征不同的是,老年抑郁症患者会有情绪淡漠、易怒、更多躯体不适的主诉(如疼痛、消化问题等);
二、老年抑郁症也常与痴呆混淆(如记忆力减退、思维迟缓等);
三、在自杀风险方面,普通抑郁症患者更多选择自伤与冲动性自杀,而老年人自杀成功率更高,多是因长期孤独或病痛困扰,所以需要格外关注;
四、老年人对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更加难以启齿,多数会因为躯体症状就诊,也更执意于躯体疾病的考量,所以老年抑郁症很容易被漏诊。
老年抑郁症的预防与应对
一、参与社会活动:鼓励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、志愿工作或兴趣团体(如朗读、唱歌、广场舞团体等);
二、注重家庭关怀:子女定期探望,经常电话关怀,避免让老年人长期独居;
三、身体健康管理:规律体检,控制慢性病,要有适度的运动(如太极、散步等);
四、早期筛查:每年进行心理健康评估,尤其是有患有慢性疾病或丧偶的老人要尤为关注。
王晓林主任提醒道:“老年抑郁症并非正常衰老,如果有类似的症状,及时干预可以显著改善生活质量。若发现家中老人长期情绪异常或反复出现查无实据的躯体不适,应尽早就诊精神科或老年心理专科”。老年抑郁症的治疗需关注其特殊性,避免将症状简单归因于“年纪大”,方能真正帮助银发群体重拾生活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