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准诊疗护安眠—淮北市精神(心理)卫生中心 睡眠障碍科 成功治愈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(RBD)患者

作者: 社会服务中心
发布于: 2025-08-21 09:34
阅读: 7

    曹操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历史人物,其在《三国演义》中“吾好梦中杀人”的自述或许有杜撰的成分。但在现如今,65岁的黎阿姨(化名)的行为却成了“梦境中家暴”的典型案例。那么,黎阿姨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情,变得长期以来在睡梦中对老伴“家暴”呢?

从拳脚相加到一夜安眠,我们终于找对了地方!

    近日,被持续15年“夜间家暴行为”困扰的黎阿姨在淮北市精神(心理)卫生中心 睡眠障碍科获得精准诊治。通过视频多导睡眠监测(vPSG)确诊为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(RBD),经个体化治疗两周,患者夜间躁动、暴力行为完全消失,痊愈出院后老两口重获安稳睡眠。

15年的“不眠之夜”

    “后半夜两点,她突然在睡梦里对我拳打脚踢、又抓又拽,醒后她自己一点儿也不知道,这种事经常发生……”黎阿姨的老伴儿对医生回忆道,“因为这个毛病,我们看过神经内科、脑科、普通精神科,都被当作梦游或情绪问题治疗,却根本不见效。”原来,黎阿姨在15年前开始,长期在睡梦中出现挥拳、踢腿、抓挠等剧烈动作,导致老伴儿多次受伤,自己也曾因动作过大造成背部拉伤,甚至坠床摔伤等情况,多番辗转求医仍未治愈,最终转诊至我院睡眠障碍科寻求帮助。

科技锁定“睡眠杀手”

    黎阿姨入院后,我院睡眠医学团队为她安排了两晚视频多导睡眠监测(vPSG)。

    首夜监测:发现REM睡眠期下颌肌电异常活跃,同步记录到患者大喊“快跑”并伴随踢腿动作;

    次夜验证:高清红外摄像清晰捕捉到患者重复“挥拳”动作,与脑电REM期高度同步。

    经过专业评估,综合以上结果和黎阿姨长期以来的症状与治疗反馈,结合国际诊断标准,我院睡眠障碍科最终确诊黎阿姨患了“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(RBD)”,并明确了该病与普通梦游症的本质差异。

两周治疗创造奇迹

    睡眠障碍科针对RBD特征,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:

    一、药物干预:采用小剂量氯硝西泮,快速抑制REM期肌张力失弛缓,首先稳定控制患者在睡着后的肢体行为;

    二、环境改造:睡觉场所加装防撞软垫,实施“安全睡眠”方案;

    三、行为纠正:介于患者长期以来睡后的异常行为,针对性的为患者进行了包括物理、心理及康复活动在内的一系列行为纠正治疗。

    在用药第1天,患者夜间肢体动作就减少80%;经过两周全面治疗后,vPSG复查REM期肌电活动恢复正常,患者家属表示未再发现患者出现之前的“暴力”行为。“这份安稳,我们等了15年,现在能一觉睡到天亮,再也不用担心睡着睡着就不知不觉的受伤了。"黎阿姨和她老伴儿欣喜地表示。

专家警示:睡觉异常不容忽视

    根据数据统计,RBD患者10年内发展至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高达80%;

    梦中伤人、坠床是典型警报,需尽早就诊专业的睡眠障碍科;

    安眠药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睡眠问题,错误使用安眠药可能加重症状,必须规范治疗。

    如果您或家人存在:睡眠中大喊大叫、拳打脚踢的行为;晨醒后发现不明伤痕或家具损坏。请及时到睡眠障碍科进行咨询,专业监测与精准干预,让危险梦境止于科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