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焦虑“咬住”的现代人:如何打赢抗争焦虑症的“恶战”
“很多人认为焦虑症患者只是想太多或不够豁达,这是一种严重误解。”淮北市精神(心理)卫生中心,临床心理科主任吕艳艳说道,“焦虑症与普通的焦虑情绪不同,是一种持续且过度的担忧和恐惧,会严重干扰日常生活。”
实际案例
王先生(化名)的手机记录了他三年来备受焦虑症折磨的夜晚:平均每晚只有3、4个小时的零碎睡眠,心率时常无故飙升至120以上。这位在朋友眼中的“成功商业人士”,内心却常处于持续不断的焦虑、紧张与恐惧中。“我经常在正开会时感到心悸、不安,必须借口去洗手间洗把脸才能继续。”王先生回忆道,“哪怕是生意最红火的时候,每天晚上都会担心明天的业绩,导致睡不着觉,最严重的时候,我连电梯都不敢单独乘坐,总觉得下一秒就会心脏病发作。”无奈的王先生最后选择来到我院临床心理科接受治疗。
经过医疗团队的专业评估,王先生被诊断为广泛性焦虑障碍伴惊恐障碍,采取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药物治疗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。
在认知层面,治疗师帮助他理解焦虑、恐慌发作的本质:“你的大脑错误地拉响了警报。”通过逐步的适应与练习,逐渐让王先生学会面对恐惧情境与焦虑情绪,而不是一味地回避和担心。
药物治疗方面,医生开具了SSRI抗抑郁药物(这类药物对焦虑症同样有效)和少量抗焦虑药物用于急性发作期。
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,王先生的症状有了明显改善,顺利出院继续投入到工作当中。“第一次没有回避焦虑而是直面它时,我感觉自己在执行一项不可能的任务。”王先生回忆道,“但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,我发现自己能够逐渐耐受不适感,焦虑和恐慌的感受明显减轻了。”
什么是焦虑症
焦虑症是常见的心理障碍,核心是“无因、失控、缠人”,焦虑情绪脱离现实,影响身体机能,甚至形成“焦虑—痛苦” 的循环。其与正常焦虑有三个关键区别:无明确原因,或诱因与焦虑程度严重不符;持续时间长,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症状几乎每天出现,持续至少6个月;惊恐障碍1个月内发作≥3 次,或因怕发作回避出门;功能受损,无法正常上班、社交,甚至不敢出门,还可能引发头晕、心慌、胃痛等躯体症状。
面对焦虑,可以这样预防
放松身体
焦虑比较严重的时候常,最先要做的是放松身体。找个尽量安静、私密的地方,慢慢地延长呼吸、舒展身体,将紧绷的心情放松。
避免依赖咖啡因和酒精
很多焦虑的人会通过饮用大量的咖啡和酒来让自己振奋,但别让它们成为逃避焦虑的避风港。咖啡因具有中枢神经兴奋作用,过量饮用会引发失眠、睡眠障碍等问题。长期酗酒会导致健康受损,醉醺醺的状态也无助于解决现实难题。
避免依赖网络
很多人常常忽略,互联网是造成焦虑的一大元凶。可以取关那些让自己不舒服的“网友”,屏蔽一些可有可无的通知与信息,不要让“垃圾信息”占据生活。
把大难题拆解成小问题
人倾向于回避使自己感到焦虑的事物,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。但问题在于,回避多了就只会沦为拖延,而不可能解决问题。试着把艰难的任务拆解成很多部分,然后选择从最没有压力的那部分开始去做。应对焦虑最艰难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步,迈出这一步,接下来的阻力会小很多。
专家提示
吕艳艳主任强调。偶尔的焦虑是正常生活的组成部分,但当焦虑开始影响日常生活时,就需要进行专业干预。值得注意的是,近年来焦虑症患者呈现年轻化趋势。大学生和中青年职场人士成为高发群体,与压力生活方式和社交媒体使用等因素相关。“早期干预能够阻止焦虑症进一步恶化,就像身体疾病一样,心理问题越早治疗,效果越好。”
以下是一些需要警惕的信号:持续不断的担忧感;回避日常活动或场合;突然的恐慌发作伴有身体症状;睡眠问题,如难以入睡或保持睡眠;焦虑导致的消化系统问题。